语属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法,大概出自《吕氏春秋·审分》和《淮南子·本经篇》,它们把语言分为“言”与“语”两个部分来讨论;又因为它们认为言、语各有自己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原则,所以分别把它们归属于天地自然。 前者说,所谓言,是天地间的风产生发出的声音,所以说它“气之盛也”(注1);而所谓的语呢,则是鸟兽的声音,所以说它是“声之一章”(注2)。
后者则认为:言语的源起在于人的口,而风的源头在天地间的高处,所以说言语是由高而下降产生的;而鸟类走的是一条由下而上飞的道路,所以它们的鸣叫是从低往高处发的。又说,人类用舌头说话,而鸟兽是用嘴说,由此可知人与动物的区别了。 总之两书都认为:言、语的来源不同,功能作用也不相同,而且各有各的来源和规则(注3)。 那么这些言论有什么价值么?我认为这是先秦时期人们对语言的某种理性认识,当然这种认识和今天的科学认识还有距离,但已经足以作为我们研究中国古汉语语法的基础了。比如上文引述的两段话里就包含了这样的内容: 一是认为言语来源于天,因而带有自然属性,这便有了后来人们关于词源于物的说法;二是将言语的功能区隔为传达信息(即今所说的内容)和构成形式两部分,这就有了后来的修辞学,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辞,言义也”“辞,意之器也”等观点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以上都是些学术上的考证,接下来我再谈谈个人对题主问题的看法吧。我想说的是: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其中包含的哲学意义罢了。 “五行”是个什么概念?我不是很了解,姑且谈一谈我的看法好了。 我觉得“五行”这个词最早还是用来形容五种事物的属性的,而不是今天我们以为的那种“金木水火土”的意思。至于这五种事物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天、地、人、神这四个方面,或者加上一个道字,形成五方;而这五行之间又可以衍生出另外一些关系,例如天地生人,人或成神等等。而这些关系又是怎么来的呢?我想恐怕还是要从前面提到的那些理论里面去寻找答案——或者说,那些东西本来就是后人为了解释“五行”而产生的学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