蔳字五行属什么?
“蒲”的甲骨文像水边长着蒲草,金文像蒲草的叶子、枝干、根茎的形状,小篆承续金文字形。《说文》中解释为“水玉也”。可见其本是名词,指一种草本植物——即香蒲,也叫蒲草或蒲苇;又因为蒲草可编织成蒲席,故也指用蒲草编制的东西(如蒲垫)。 《说文》中还介绍了另外一个词——“蒲陶”,许慎解释说,这就是葡萄。可见在秦汉时,中国人已经认识并种植了葡萄。不过这时的“葡”和“陶”是两个字。到了隋唐时期,为了书写方便,这两个字才合二为一,成为今天的“葡萄”“葡萄酒”。 在古汉语中,除了“蒲”表示植物的读音念“pú”以外,其他读音都读作“bù”。比如常用的偏旁部首“卜”字,在古代就写作“不”或上边一横下边一竖,意思相当于占卜用的龟甲兽骨。而另一个用来做姓名的常见姓氏“薄”,古代读音也是“bù”而不是“bó”。所以“厚此薄彼”中的“薄”不是指蔬菜,而是指轻视、轻慢的意思。
根据上面介绍的古文字可知,“蒲”的繁体写法是从木从不。“不”在这里表示草木的茎叶之形,也就是“苗”字的本义。那么加上了一个从木的字旁以后,这个字便有了两个不同的意义指向了:一是表示植物的蒲草,二是借用了茎叶的含义来表示动词“割断、去除”的意思。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蒲”被作为“剖”的左半边了。 因为“剖”的右半边是月字旁,因此“蒲剖”这个词在古代常常被写成“脯剖”,意为切割并晒干的熟肉。后来简化汉字的时候,由于没有合适的月字旁的汉字可以替代“脯”的读音,于是便采用了声旁的类推法则,将“剖”替换成了与“甫”同音的“普”。其实这是不对的,“脯剖”的原意就是“蒲剖”,只是因“蒲”与“脯”字形相近而被误用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