焌字五行属什么?
“焌”字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 【子集下】【火字部】焌 ·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6 《唐韵》渠俊切,音骏。《说文》燔也。从火夋声。又《玉篇》急火也。或作夋。又《广韵》《集韵》子峻切,音窘。义同。 《正字通》本作焞,今文作焌。《韩非子·十过篇》秦穆公使蹇叔观军於周而還,归见太子曰:周之焞焞,犹天下之有君子也。《管子水地篇》人主者以人气立,故必得此人气後乃可以为人主。其得之也,必由炅炅然之焌智者。《韩诗内传》天子诸侯祭燔柴,令香达神明,谓之焌祭。《前汉·郊祀志》大燔柴于柴望,祭日也;小槱燔燎,祭月也。《注》槱读如友,一曰求。 又《集韵》区遇切,音觑。火遽也。亦作爝。
1.从火,夋声。意为用火烧炙。本义是快速烧炙的意思,特指迅速点燃大火。
2.从火,俊省声。意为燃烧旺盛、明亮之意,用作名词时一般表示灯烛,用作动词则指熄灭。(注:此为现行简化字“俊”的起源)
3.从火,夋声。意为用火烤,引申为急速。
4.从火,句声。意为光明、亮堂的样子。
5.从火,就声。意为明亮且快,形容光亮,多用于火焰状态。
6.从火,趣声。意为明亮且快,光速般的状态,也用来描述速度快,引申为迅速。
7.从火,趋声。意为快速奔跑的样子。
8.从火,取声。意为速度极快的意思,可用来比喻闪电般的速度,也可作为形容词修饰动态的事物。 以上各读音均读jùn,均为第一声。 “奎”“炬”“儁”“冏”等古汉字与“焌”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