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对“崴”是这样解释的: 崴,山险易辟道路也,从山从危。(“山险”就是山路险峻的意思;“辟”读作bì,意思是开辟、开闢) 段玉裁注曰:凡险处皆曰威,此言山险,故从危。 按许慎的说法,“崴”原是形容道路的词语。后来借用来表示山势坎坷的样子。 “崴”还有另一个写法——“崴嵬”,见上图。这个字形就不从“山”而从“鬼”了——古人认为山像鬼的面貌,所以用“鬼”来比喻山的形象。《广雅·释山》:“巍,崴嵬。” 《集韵·怪韵》又有一个写法——“崴隈”(见下图),这是由两个“崴”组成的连绵字(或称“复笔字”)。“隈”的意思是“山水弯曲处”——这里的“崴”也表示山高险峻的样子。
在现在的字典里已经没有这两个字的收录了。不过在台湾的国语辞典中仍有收录,如国语日刊第306期(1952年)收有“崴嵬”“崴隈”之例;国语日报(台)1974年8月1日第三版亦收有“崴嵬”一例。
以上解释出自黄侃著、王云路修订《文字学略论稿》,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页189-190 从古书的记录来看,“崴”的原义似乎和“危”有关。比如《孟子·告子上》有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中的“回”,就是孟子的弟子颜回。他住的地方很简陋,吃的是一筐饭,喝的是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困苦的生活,而他却乐在其中。 这里“堪”的意思是“能忍受”。那么为什么要用“堪”呢?因为颜回所住的“陋巷”实在太过恶劣——“恶”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指生活上的困难;“堪”的意思是承受得住这些困难和忧愁。 所以可以猜想一下“崴”最初的形象应该是山势陡峭、难以通行的样子。
其实,“崴”原本是一个形声字。上为“山”旁表意,下为“微”旁表音兼表形。“微”在这里作声符同时兼作意符,指示声旁与意符之间的联系:“危”与“微”之间都有高耸、难通的关系。不过“微”在“崴”中间做意符不太合适。于是人们就把“微”移到了左边,成了新的声旁。新产生的形声字除了表声音之外,还表形义的功能:“山”表示本义不变,仍然指山峰险峻;“危”则指山谷陡峭难行。原来的意符就变成了形旁,负责指明这个字的字义。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崴”。
另外再说一点关于地名的问题。 中国很多地名都是来源于古代的地名,或者反过来由古代的地理信息演化成现代的地名——比如南京,就来源于汉代的金陵邑。再比如西安,也是以周朝的国都丰镐二京来命名的。
但是,有些地名的来源就很难考证了。比如说东北有座城市叫绥芬河,它的名字源于附近的绥芬河。但奇怪的是,这条河的名称却从未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它最早见于记载是在唐代。当时,绥芬河流域属于靺鞨国的地盘,唐人称之为“忽失吞水”(据《唐书》)。直到明代,人们才把它叫做今天的“绥芬河”。为什么唐朝人会称呼一个河流的名字为“忽失吞”,后人却把它改为“绥芬河”了呢? 而且更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同样位于黑龙江流域的拉林河也有一个古称“忽失吞水”。难道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联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