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五行学说”在汉字起源和形成中的应用,以及古代汉语用字习惯的问题。 首先来谈一下古代的五行学说是怎么影响汉字的形成的(主要是金、木、水、火、土): 一、金的来源 金字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把斧头的形状 (图片来源:甲骨文字典) 这个字形一直使用到了西周时期,在《金縢》有记载: “周公既受命封鲁,而将行矣。姬旦恐失天下之援,乃作《金滕》之书以自保其子伯禽。” 周公在去封地就任的时候,把做成的铜器《金滕》作为礼物给了成王,并嘱咐说如果将来他的儿子不幸夭折的话就拿这个来祭祀他。 从上面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在周代就已经有了金属的概念了,即认为金属是一种可以用来铸造器物或者拿来当货币使用的材料,并且金属的质地非常坚硬。
再来看看金的演变过程 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就是先秦时期的金一开始写作金或是,但到秦汉以后这些字都统一变为了。那为什么在西汉之前人们会把金属写成这样的字形呢? 我们可以做一个猜测,那就是在古代人们把金属看作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物质,所以用流水的字形来表达他们眼中金属的样子——就像水流会流向它觉得最开阔的地方一样。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上古时期的很多汉字都有像水一样的形态,比如: 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人对于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与敬意,所以用这种类似水滴的形状来表示一种流动的金属,也是很正常的。
二、木的来源 关于这个我们主要来看一下木的古体字是怎么构成的。 在甲骨文中,木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根直立的木柱 不过这种写法只流行于商朝时期,到西周之后便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下面几个字形 从这几个字形中可以看出来,木字最初是由一横两竖组成的,而且中间的一横并不是横画而是连接两个竖画的线,这样整个字形才会像是一根柱子被横切开的情形。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木头是被横切成段的,所以对于木材的印象也主要停留在它的截面部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木的字头都是一横两竖的形象,这是由人们对木的实际形态的感知所决定的。 至于后面出现的形声字也是以“未”为声旁,可见木的本义还是用来指称树木的。
三、水的来源 这可能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因为水和地的关系最密切,同时水也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物质,所以在造汉字的时候会和水产生联系也不足为奇了。 四、火的来源 其实火的来源也比较好理解,因为火的燃烧需要氧气供给,所以说火和空气的关系很密切。但是这里的火不是指自然界中的自然界的火源,而是指的是人工制造的火。 这里我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吧: 以上就是关于五行的来源的一些小解释了。
再来谈谈题主所说的用字的习性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传承的国家,因此用字的习惯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前代继承下来的。比如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都喜欢把山称作“岳”,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比较崇尚泰山;而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人们更喜欢把河称作“川”,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把淮河当作了一条分水岭;再比如唐朝时盛行以山为姓,宋朝时开始流行以水为姓等等。 而具体到每个汉字上也是如此,比如在现代汉语里“人”“天”“山”“海”等字都属于常用词范畴,但是在古代这些字还有它们各自的特殊含义。
例如在天字上面加一点,就是“大”的意思;在人字上加一点点就变成了“天”或“夫”;在山字左边的上面加个点就变成“出”或者”土“;在海字右边的下面添一笔就会变成"每";在水左边加一横就成了“江”(注意:这里是长江简称”江“而不是黄河简称”河“哦!);在山字右边添上一笔就成了“出”;在地字左边加点就成了“地”……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