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结局谁是幕后黑手?
同盟国与轴心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分崩离析:当欧洲战场上激战正酣,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加入了二战;而当德国战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功赢得战争时,由美、英、苏联三巨头组成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却开始渐渐分崩离析。
三国同盟的成立及崩溃:
二战中,为了维护欧洲现状,避免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受伤,德、法、意三国签订了一份秘密条约。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英法等西方国家反对德国实力扩张的“和平”政策失败,德国走上崛起之路,而法国却因战略错误连吞败仗,在1936年德国士兵开着坦克穿行法国境内,法国无一生还。
为此,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签订了一份防卫条约。在英国的眼中,法国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一旦法国被德国吞并,英国就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与法国的联盟关系是维系英帝国存在的战略纽带。
可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法国对德国的战争态度已经彻底转变。在希特勒的迫使下,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在法国投降前夕,英国和法国、比利时、法属摩洛哥的军队在斯凯奇海峡举行了一场象征性的演习。英法舰队曾试图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但遭到西班牙政府的拒绝,未能成功。
此次事件,被英国称为“悲惨的一周”。英法虽然承诺共同对德国作战,但实际上,前者对后者的战争指导战略已经失去信心。英法既不同德国作战,也不联手苏联对抗德国。当德国进军巴黎时,法国投降,英国继续与德国对抗。
1942年6月,因德国入侵苏联,反法西斯同盟国终于就共同抵制德国达到一致:苏联将德国入侵苏联看作是对整个同盟国的威胁。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对德国发起夹攻。从此,苏联红军与西方盟军并肩作战,共同攻入德国。
而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三巨头在伊朗的会谈,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建立,也开始了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系列会谈的历史。
二战后的远东伙伴关系:
在中国战场上,日本败局已定。1944年12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美国的远东海岸地区参加总统大选的罗斯福的椭圆形办公室里的会面。会议结束时,对日战争策略的三巨头已达成基本一致:将共同打击日本。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关于日方投降的波斯坦公告宣布,日本投降后,被占领的日本将由三国共管。之后,这一设想没有得到实施。美国与其他盟国一道,向日本扔下了两颗原子弹,并迅速占领日本,主导了对日本的殖民统治。
日本投降后,中美英苏等对日占领的计划很快破灭了。在占领日本问题上,美苏之间发生了激烈争执。为拉拢苏联,美国不得不接受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的要求——苏联对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美国是知道的,然而美国无能为力,只能接受这种事实。
而为了制约苏联,美国和英国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日本投降后对日政策声明》,强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绝不包容任何条件,包括“维护日本领土完整”。1946年3月12日,美国驻东京军政府发言人对该宣言作了进一步解释:在战争期间,日本以美国为敌,在对日战争问题上,美国和盟国绝不宽恕日本。
随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解散日本帝国主义政治体系和军国主义,经济上对日实施占领法规、恢复日军征用和消除敌产,军事上维持对日占领军,文化上对日进行殖民教育。
相比之下,英国的态度要温和得多。英国并不完全拒绝战后日本人民寻求政治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在美国记者阿切尔-里德的《纽约太阳报》上发表了《日本形势及英国的日本政策》一文。
文中指出,对日本占领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根除侵略势力,而不是去摧毁日本民族。英国在战后日本的政策,不是要结束日本,而是希望促使日本成为一个较好的、更友好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