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女孩子太作?

卜致问卜致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态度。 这种评价和态度具有贬义色彩、相对主观且缺乏依据,所以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词。 但它的流行度和使用范围却广得令人发指——从日常聊天到网络喷子,从家长里短到国际大事,从情感问题到科幻小说,到处都有它活跃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一个原本应该属于汉语字典的词语能变成当前这个样子,以至于它的使用程度和频率高得出奇呢? 我认为这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这个字本身的含义在网络文化中发生了扩展和衍变,而网民们对它的理解和运用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歪曲和歧义。

首先我们看看“作”在互联网时代的衍生意义。 在词典中我们知道它有三个意思:

1.假借;编造。如:胡编乱造。

2.从事某种活动。如:打杂、作曲儿(做曲子)。

3.装出。如:装作不知道。 根据上述释义我们可以写出“作”的网络义项:

1.虚构、捏造。如:作假(juǎ)/作伪(wéi)。

2.表演出来、展现出来。如:作秀、作态。

3.假装。如:作恶、作恶多端。

4.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的过程。如:作好准备、做作业。

5.特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行为等。如:作孽/作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并没有收录所有相关的网络释义,只是选出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条。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作”的词义在网络环境中确有扩大之嫌,而它的许多新义都是和虚拟世界紧密联系的。例如:

1.很多网络社区都对发言或者发帖有字数限制,少于规定字数的言论将被系统屏蔽。这些字数限制的术语常被简称作“50W”或“100W”。

2.用缩写形式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常用于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对话或博客留言中。

3.指论坛中未经验证或通过其它途径无法查证的真实个人信息。多带贬义色彩。

4.泛指各种形式的网络社交应用程序及网站。

除了新词涌现外,网络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旧词新用现象的大量出现。例如: 以上仅仅是列举了几个带有“作”字的常见例子,当然并不完全代表所有情形。总之,“作”在网络语境下已被广泛借用且含义多样,这给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