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明星轧戏?
明星接戏,只要不是片约满天飞,档期排得比饭局还紧,其实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靠电影养活自己、用票房交换人气,既符合经济规律,也没什么见不得人。所以王志文一年四部、周润发七部、袁咏仪十二部,都可以认为是正常范围,就算在档期内要三地穿梭,或者干脆连轴转,顶多也就是辛苦一点,能忍。
问题是,当你看到一份名单,发现一年新片达到十部的不但有之,二十部、三十部的也不在少数,这时你就会觉得有点儿过分,而当你继续往下看,还会有更加不可思议的数字在后面等着你:五花大绑也得演十部的巩俐,一年拍了十三部的古月,最夸张的恐怕要数郭富城,他在2000年同时拍摄了三十部电影。
这些数字可不是什么网络段子手的无厘头,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上面说的三位都是出过正式纪录的,还有许多未被公布的人们实际上干得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港台影人涌入大陆大拍电影的时代非常普遍。
这些让人咋舌的接戏数量其实是有理由的。据曾拍摄过《生死桥》、《大闹水晶宫》等200多部影片的香港男演员林威回忆,当时每部片酬才1000港币,拍电影就是苦力活。但苦力毕竟有风险,万一哪天电影赔了,辛苦拍了戏也拿不到钱,所以那时候的明星都是接到什么拍什么,拼命赚钱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横行影坛的香港明星还利用自己过硬的资历和大陆投资方、影视公司压榨资源,像《血肉长城》和《刺虎》两部影片就同时在香港和大陆开拍,林威、陈观泰等人都需要奔波于两地,香港拍完就飞到北京继续拍。
这样的境遇对国内演员来说就更加苛刻了,国内演员工资更低,有时只能拿几百块,而且经常拿不到钱。为了养家,没办法不接活儿。《黄飞鸿》的编剧王敏昌就曾经说过:“张卫健那时才20岁,因为家里穷,一年拍了10多部电影,都是为了钱,而且大部分他也没拿到,因为好多电影一出来就亏本了。”
尽管接片太多,但港台演员有他们做事的习惯,一般不会在拍戏时乱来,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因此像周润发、成奎安、刘德华这样的明星在一年接七八部片子的情况下很少出漏子。但对许多国内演员来说,拍片只是换取报酬,不走心就难免会在质量上出问题,同时片约接多了也照顾不过来,在档期问题上经常出现混乱,像姜文、王志文、王学圻等人一年八九部片子的同时就常常会赶场拍戏,今天在北京明天就飞大连、上海,有些人在转机过程中耽搁了,甚至会直接赶不上下一组拍摄,导致两头都耽误,对投资方、制片方来说,损失的是金钱和声誉,但具体落实到个人就要承担舆论和媒体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片约的来源。
虽然片约众多会让一些人有非常坏的感受,但这并不是说,接片越多就会越坏,上面我们提到了周润发一年接七部戏,但这七部里也包括了《监狱风云》、《纵横四海》、《英雄本色》等传世佳作。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片约多其实也证明了你在圈中的“受欢迎”程度,你有被需要的价值。巩俐在1990年一年接十部作品的惊人纪录其实是因为她的实力让人争相使用,同时她本人也有足够的底气、实力支撑她把每部戏都完成,最终这些影片不但没有影响巩俐的好名声,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她在演员圈内的地位,甚至许多片子沾了她的光受益不少。
所以明星接片多是好事也有弊端,但同时片多并不一定会烂,烂的是人品和做戏的态度。
在如今的演艺圈,尽管明星的片酬涨了不知多少倍,许多超级明星也表示自己是宁缺毋滥。但仍然有人接片无数,像有些小花旦、小鲜肉,片约常常会有十几部,在娱乐圈接片多的“帽子”是不好戴的,这会让其他人觉得你在没节操地践踏这份职业,会让观众觉得你是在拿人命换钱,但同时,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