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的品格方何时结局?
孔子有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与圣经教导的“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的主旨是一致的。我们经常说,做人要有人格,做事要有品格。做人的品格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做人应有的品格。这不仅是现代人,也是古今中外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原则。
品格方的结局是什么呢?“巴比伦是大城,向来统领天下君王和居民的心;人心里的意欲和情欲都充满了这城,因为客商贪恋她所发的财利,就起了迷妄的心。”(启18:23)人被人格方所管理的时候,他心里所想的是以人的智慧、人的品格,人自己的良善为基础,认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人间就是美好的人间。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人不但失去了信仰上帝的真善美,而且使信徒与世俗之人无异。这正是主耶稣所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将你们的义行在人面前故意显得更有美德,若是这样,你们在天父那里就没有赏赐了。所以你施舍的时候,要小心,不可让你的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要让你的施舍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当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的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1-6)的明证。由此可见,做人的品格方,不仅不能使自己归正,反而使人更加异化,使人与上帝和耶稣基督离的更远。
但是,有信徒与世俗之人无异,也有俗人做了公德楷模的事。这种在天父那里没有赏赐的义行与品格方的义行是一样的,都经不起主耶稣审判大日的烈火。“人的本心是污秽的,谁能洁净呢?……我们的义当若污物,我们一切的善行也是如此;我们犹如将污秽的衣裳遮盖自己,我们都像不洁净的布。”(赛64:6)品格方的结局是什么呢?巴比伦是大城,向来统领天下君王……客商的心,说明了品格方在人心里,已不是一种做人的标准、管理人的原则了,而是主宰人一切行为的君王了。君王是治理全国的,人的心犹如一个国家,品格方既主掌人的国心,必然以执政官的权柄去管理人一切的行为。这种权柄是人凭信上帝而成为义的障碍。所以,品格方的结局是巴比伦城的结局,是被全能上帝用大石头从天上降下来的结局(参启18:21),是烈火的结局,烈火就是象征着审判之日主耶稣的降临。主耶稣降临的时候,要本着公义审判天下,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徒17:31)品格方的结局就是被消灭,被主耶稣焚化成尘埃。
品格方既然是人的本心,人的本性,是人类先祖犯罪后得来遗传,人类不能也不可自行改变。但是,品格方在人类思想中确实是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犹如国家法律一样,是管理这个国家的约束力。国家有法律,人遵守法律,法律能使人成圣吗?国家法律能使人不犯罪吗?法律能约束犯罪,但不能使人成圣。“法律本是外加的,我要成为你们的律法,我的律法刻在你们心里,也写在心里……我们若靠成全律法能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就可以夸口,却不可以在上帝面前夸口了。”(来8:10;罗3:27)品格方就是法律,主耶稣是真理,是永生和唯一的道路,并且主耶稣说,我要与你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参太28:20)所以,做人的品格方不能使人成圣,不能使人得享永远的生命,不能使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义,也不能使人生发真挚的爱和诚挚的敬虔。品格方没有与上帝有相交和沟通的管道,品格方的结局既是国家法律的结局。无论国家法律多么完备而严明,国家法律只能管理这个国家,不能管理天下。品格方的结局是被全能的上帝粉碎。品格方不能做人的根基,也不能作人的本源,更不能作人的靠山,品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