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包公结局是什么?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后迁居河南开封,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累辟内外官。因父母年高,坚持不赴边地,遂称疾在家。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墓前立下石碑,上书“包氏二老不宜再起”以自誓。
守丧期满,包拯被起用为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转运使,移封京户部,迁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契丹聚兵幽、蓟以骄宋师,诏边吏择便击之。拯移河北沿边以备。人言边军少,不敌,拯曰:‘兵贵精,不贵多,敢与贼战即精。诏并边为二十一部,仍用王则为总管。’以拯为制置丧事使。”(《宋史》本传)。
包拯以枢密直学士征赴京师,入朝辞行时,奏请皇帝“正纲纪,亲忠奸,考将帅,汰冗滥,禁胥徒诬告及货鬻刑狱”。授三司使。不久,再以枢密直学士出知益州。徙知莱州。召权三司使,拜枢密副使。卒于位,年六十四。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在任期间,克己奉公,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为官一任,造福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美德和政绩不仅载之史册,而且广为百姓传颂,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而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