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奇故事有哪些?
有《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初年(1640年-1718年)的一部文言短志怪小说集,作者为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书名“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刊印,直至他逝后30年(1766年)才得以第一次刊行于世,此后不断被翻印、改编,成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言短志怪小说影响极为深远。
《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浓厚的社会批判颜色。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书中的许多故事,如《促织》、《崂山道士》、《画皮》、《胭脂》、《席方平》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它的每一篇故事都是根据一个完整的情节,或者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构思的。即使是对神鬼怪异的描写,也有人情世态。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风土人情和叙事绘景方面具有高超的技艺,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有些故事的结尾,看似平常,却寓意深邃。
《聊斋志异》的取材非常广博,故事的来源不外以下几方面:一是靠自己的搜奇创作;二是靠“个人的写生”和观察想象;三是靠“借书以代志”;四是靠自己的亲身经历;五是靠别人的谈资。“书曰”、“史载”、“人谓”、“邑有”、“里人”等等是作者在搜集资料时冠以故事来源的词和话。故事中的“予”、“余”、“吾”、“仆”等词,有时是代表蒲松龄本人,有时又代表第三者,而第三者有的是作者本人虚拟出来表现自己意图的角色,有的是别人。蒲松龄“留心鬼神怪异之事”,“一材一货,见便采取,积久渐多,乃撰为异书。”
《聊斋志异》在语言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继承了古代散文的语言艺术,具有典雅、简练、隽永、清新的特点,而又富于音乐性和民间色彩。
《聊斋志异》的手稿本,原本为10卷,不分 category,只有每篇故事的标题,全书431篇故事。但蒲松龄在世时或在他的手稿本刻印前,个别故事曾抄写行世或刻入坊本,如《青凤》、《阿宝》、《红玉》、《凤仙》、《惠辛》、《瑞云》、《颜氏》、《细侯》、《胡四姐》、《鸦头》、《绛雪》、《辛十四娘》、《连城》、《翩翩》、《宦娘》等至少15篇。手稿本在乾隆刊本问世后不胫而走,现存有两个抄本。一是“青柯亭”本,亦称“铸雪斋抄本”、“陈起敬抄本”(陈是蒲松龄的朋友),藏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是高兰墅(鹗)藏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两个抄本篇数不一。
《新齐谐》(6卷,520篇)是手稿本最早的刻本,约刻于1732—1795年间,现藏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刻本中,最著名的就是高鹗的重订本,书名《聊斋志异》,乾隆五十九年刻版,共8卷,487篇。其底本是高鹗(即前述两个抄本中的一个)。1766年的乾隆刊本是《聊斋志异》首次刊行于世。
《聊斋志异》的其他版本还有《谐》10卷(存5、6、9、10卷)、《广谐》6卷、《异谐》8卷、《二十四卷本》(1805年刻于北京)、《二十四卷本》(1822年刻于四川)、《二十四卷本》(1830年刻于山东)、《九十九卷本》(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七十二卷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八卷本》及未刊抄本等等。
《聊斋志异》有许多其他文字的翻译本,最早的法文翻译本出版于1851年,俄文全译本于1964年出版,瑞典文全译本于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其他文字的全译本还有日文、英文、捷克文、西班牙文等。此外,在日本、捷克、法国、匈牙利、德国、芬兰、波兰、瑞士、美国等,都有该书故事的局部或单篇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