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朝代的首都?
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燕国建都蓟(今北京西南)之时,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则始于金朝定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内)。 北京在历史上经历过6个朝代15次迁都。其中,辽太宗时,将南京析津府(今天津、北京部分地区)升为东京,成为京都;金灭北宋后,将京兆府(今陕西西安)改为大兴府,作为中京,成为陪都。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称为“大都”,并在此修建城池。此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到北平,称“皇都”,并在永乐十九年正式建成紫禁城,作为大明王朝的京师;清顺治帝入关后,在北京改建紫禁城,作为大清的京师。从金朝开始,北京才真正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初年,曾考虑过迁都。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曾经打算把国都由应天(南京)迁往开封,原因是开封距离北方军事要塞更接近一些,有利于防范蒙古残部入侵。然而这一计划由于勋臣们的反对而搁浅。成祖即位以后决定迁都,一是为了显示天子守边的姿态,二是为了接收元朝的大内宫殿,以便作为新都的宫苑。
永乐十九年正月,北京城的营建基本完成,十二月,成祖率众迁都于北京。此次迁都除了留下旧二宫(乾清宫、坤宁宫)之外,其他建筑全部拆卸运至北京重新建造。不过,这次迁都并未带来人口的急剧增加,因为明初南京的人口实际上已经少于河南郑州了。
到了万历中期,北京人口仍然不足百万,与同时期的苏州、南京等城市相比要远远落后。直到清朝入关之后,北京的城市规模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