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杂技有什么?
京味曲艺中,杂技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清末民初,北京的杂技非常兴盛,有许多专业团体和艺人。 著名的有“四海升平”班,班主是回民艺人杨月楼;“三乐社”,以演奏相声、双簧为主,兼演杂技;“德聚社”,专演杂技,曾有一位艺人,能在碗口大的木板上跑马;
此外还有“天仙班”,以演出高台秧歌(杂技)著称;“双胜园”,以演出杂技为主的戏班等等。这些杂技团体的演出,大多以“连台本戏”的形式出现,如《狮子楼》《五虎平西》《霸王别姬》等,戏剧和杂技互相穿插,融合在一起。
老舍先生做过这样描述: “……台上除了几个坐着的穿黄褂的‘角色’外,全是‘能人’!耍刀枪的,弄棒子的,表演爬杆的,上杠的,变戏法的,唱曲儿的…… 您猜怎么着?大家全有绝活!谁也没瞧过谁的老底子!您别看人家耍大刀的,他不光会耍大刀。他会骑马!他不但会说书,他会飞盘子!” 可见,那时的杂技真是丰富多彩、眼花缭乱。 有拿刀枪剑棍玩的;有玩杂技道具的;有骑马的;有舞蹈类的;也有讲笑话的;还有魔术类。
现在,大部分都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北京的杂技,就是第一批入选项目之一。 不过那个时候的杂技,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保护措施。 艺人除了要在舞台上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技巧之外,还要承受台下观众乱砸“彩头”——即从家里带来的鸡蛋、茶叶等。如果演员失手了,那可是要赔钱的。 更惨的是,有时因舞台事故或者台下观众太狂热,艺人们还会受伤。
1935年,著名杂技演员小凤仙为表演滑稽节目的父亲捧场。在父亲表演“钻圈”的时候,小凤仙不小心碰翻了桌子,父亲一个跟头跌下来,导致胯骨断裂,卧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