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名谁写的?
1952年北京大学文理学院建筑系校友梁思成的书信。 内容如下: “校名碑事:今天将《新北大宣言》送审,其中学校各部系、院系所的名称及简称均通过,惟校之名称为‘北京大学’四个大字,此四宇似可删去。若不能删,则须改字(如把‘北’改为‘未’或‘亥’)。盖因‘北京’二字出现于各级学校之中过于频繁,而‘北大’又为我校之名称,不可轻易改动。
今日下午3时曾向校长提出‘可否把“北京大学”四字印在每份录取通知上’,得到肯定的答复。故明晨3时前请以电告。如有更改,请即赐复。校名城址问题待校名确定后当再讨论。” 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接近真相的材料了。 当时给北大拟定的几个校名中确有“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
关于这两个名字的来历,教育部长马叙伦在给北大的信中是这样解释的: “‘北师大’是沿用旧称。原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京师两等学堂附设的师范馆(即今师大校址)统称‘京师’;其归属中央主管部、厅、局管辖时皆冠以‘京师’(如京师警察厅、京师大学堂农科),故‘北师大’系沿用了以前的称呼。
至于‘首师’全称‘首都师范大学’,是因为我国历代没有称‘都’或‘京’为首都的,而‘首’是指首位、第一的含意,故此命名也是适宜的。” 马叙伦在这封信中同时说明了“北”为何不能改成“未”“亥”的理由: “‘北京’二字不但用于学校称‘某州某县中学’(如北京中学),而且用于出版物的标题上也极多,如《北京周报》、《北京论坛》等等。可见用‘北京’二字是不存在问题的。
至于‘北’字或‘亥’字之避讳,本属封建遗毒,应从积极方面理解而不必拘泥。如‘天’字如今仍作‘天’字看待,古代‘天’高为阳,故‘天’又为‘君’,此时‘天’字便成了忌讳。现在‘国’字却无什么麻烦了——古之‘国’字与‘界’字相通,‘国’字也常被用作‘邦’字的谐音代替品……总之,我意此二‘北’字尚可通用且不必更动。” 这封信中马叙伦还顺便解决了“北大”二字的避讳问题: “至‘北大’二字,现在常用者‘北大’、‘北区’(指电信局分区)以及‘北戴河’,其他如‘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等等,则暂可不必管它。” 所以,从现有材料来看,“北大”两字是不能随便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