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在五行中属于什么?
五行的分类来自于上古时期对物质形态的划分,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形态的物质。其中“气”代表的是气体、云、雾等一切可以流动的性质;而风则是流动的气体形成了风。因此风是气的运动形式之一。 而天气是我们所直接感受到的气,它具有明显的宏观物理现象——热、冷、干、湿。古人认为这些宏观物理现象的本质就是五行之气在不同地方存在方式的不同表现。
后来这种理论被引入医学领域,《黄帝内经》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定义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并用五行生克的关系解释了生理状态下的病理变化以及用药原则。 当然,中医用的五行和天文历法紧密相关。每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阴阳属性,组合起来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的循环。
每年的三月惊蛰到清明这一段时间,大地开始解冻,阳气上升,属于木的属性逐渐显示,此时节中医称之为“春养肝”。而秋分以后,天气渐冷,属金的季节到来,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秋冬养阴”。 五行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古代的占卜算卦到今天计算机的编程语言,无不存在着五行的痕迹。这也正说明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形成的,并且每一种物质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五者相互支撑,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而五者又是按着一个既有次序的循环无端的运动着、发展着,并且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出现不停地变化,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具体地说,“生”是推动、帮助、促进之谓,“克”即阻碍、约束、抑制之谓。五行之间,是相生中有相克,相克中有相生,生中有克制,克中有相生,相互制约,相互调节,动态平衡协调的一个整体。所谓“得生则长,失生则消;得克则化,失控则乱”。如这种关系遭到破坏,那么就容易形成病理上的变化。
中医学上的五行学说,即是利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形象化的符号,来说明人体五大系统的五个基本结构及其之间的功能关系。因此中医学上的五脏,实际上已不是单指具体人体的五个解剖上的脏器,而是概括每一大系统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的一个整体的实体。这种从整体水平上认识人体每个大系统的生理功能及活动规律,较之具体解剖器官的认识能更深入、更全面揭示和把握人体各系统及整体的功能运动和信息调控规律,这正是中医理论的独特与创新之处。所以中医学上称为“五脏”而不称“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