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配五常?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又云:“六府:一曰司寒,二曰司暑,三曰司热,四曰司凉,五曰司温,六曰司润。七情:一曰喜,二曰怒,三曰哀,四曰惧,五曰恶(wù),六曰欲。” 可见,先秦时期的观念中,五行与五情、五脏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而脾统血”“肺主气,肾纳气”“肝调气”。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归纳为“在心为志,在肺为气,在脾为肉,在肝为魂,在肾为志” 五情和五味之间也有对应关系。《黄帝内经》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同时,“悲情绪伤脾”“恐惧伤肾”“喜乐伤胸” 古代医家认为,五脏之气在体内的运行顺序是,“自脏而行,至膈而上”“脾升则胃和,肝升则胆张……肺降则大肠能吸收水分而通便,肾升则小便有节制,膀胱气化才能正常”
古人将情志与五行、脏腑有机结合起来的思维方式,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代医学对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已证明,心理因素的确会对机体产生生理影响。 《黄帝内经》提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