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猴是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宇宙生成论,它以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为成物之本。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循环组成,它们是宇宙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这五种成分相互制约,彼此渗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循环运行,充满生机。
在《尚书·洪范》里记载着武王伐纣获胜后,周公问如何能让国家长治久安,于是商朝太子殷受拿出一个写有“洪范九畴”(即九个战略原则)的帛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就有“五行”一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不失序,百姓得安其居。” 这里的“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而不是今天科学所指的五行。在周朝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界中的五种元素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如《周礼·春官》中说:“大祭祀,掌五帝之名,以告神祇。”“掌十有八神之命:日、月、星、辰、水、火、木、金、土……各如其分。”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对“五行”的认识也在增加。到春秋战国时代,五行说已经发展成一种系统化的宇宙生成论。 这一时期,人们在观察自然界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季节的变化是以二十四个节气来计算的;一天之中,白天与黑夜也各有十二个时辰。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阴阳五行说。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成阴阳两部分:凡是向上的、向外扩张的都属阳;凡是向下的、内向的均属阴。而“五行”正是基于阴阳学说而来的——土属阳,主生长、化育,故为仁;水主阴,主滋润、向下的渗透,故为智;木属阳,主生发、向上的伸展,故为礼;金主阴,主收杀、向内的收敛,故为义;火属阳,主温暖、向上的爆发,故为信。
除了这五种元素的属性之外,他们还总结出“行”的特性,也就是“五行”的运行规律: “行”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互相影响,不断运动着的。这就好比这个世界充满了生命力一样,它是生生不息的。正如《尚书·禹贡》中所说的“水流不息”。这种“生生不息”就是“行”的含义所在。 所以,“五行”最终所表示的是构成世界物质的五种基本成份及其运动方式。 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在我们的语言中,有许多词语与它有关:水火不容、金兰之交、木已成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