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五行属什么的?
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木”的本义是树木,“艸、木”都是指草木。因此,“春”的本义就是指春季里花草树木生长的季节,这是它最本质的含义。 “春”在甲骨文中是一棵树的形象,上面有“日”,下面有“友”。许慎的解释为 春,艸木發生,万物輩出也。 从甲骨文字形看,树上有阳(日)意味着春天来临,草木发芽生长了;下有友人相伴,表明人在春天里外出游玩了。可见这个字的造字本意就是春天来了,草木发芽,人们外出踏青玩耍的意思!所以,把“春”字的本意理解为一年的第一季节显然是误解。 “冬”字也是这样的构造,上边是两横代表天,下边的一竖代表地,中间一短横连接天地,意为天地相交,冬就形成了。 按此分析,春夏秋冬都应该是象形字,而非会意字。而且,每个季节都有两个象形字,因为春和秋对应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而夏与冬则是自然界相反的现象。
春秋两季则不同,是植物开花结果的季节,所以分别用“艹”和“禾”来表示。 这样解释的话就很合乎情理了。
关于阴阳理论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体运行产生了阴气和阳气,当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时即为春;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时为夏;暑气聚集阴气化为雨水时为秋;寒气聚集阳气化为冰雪时为冬。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并不像古希腊人那样将世界分为阴阳两部分,而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了这一对概念。 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还认为,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自然界中有山和川、水火、天地等事物,社会中有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任何事物都包含阴和阳两个方面,没有纯粹的阴或纯粹的阳存在。如白天和黑夜相对,但白昼中又有亮有暗,夜间也有短暂的白光,它们又分别具有阴和阳的性质,这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