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音五行准吗?
纳音五行的产生原因,是隋朝杨坚统一中国后,为了消除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的威胁,将所有的少数民族全都纳入到国家的统治之下,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调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个办法就是根据五行为基准,把各个民族所属的属性都套入到其中来进行区分,于是才有了所谓的以“甲子”为纪年的纳音五行算法。 既然是以金、木、水、火、土作为划分标准,那就必须要知道这五个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比如说金属有铁、铜等等,木头分木材和竹子两种,这些大家都很好分辨,但是有些东西就比较难分辨了,比如水和火。古人认为水是流动的状态,火是静止的状态;水能生木,火能烧柴,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水”和“火”呢?其实从《说文解字》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说文解字·水和火部》中有这样的解释:“水,准也。从一,象流质形。”也就是说,古人在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水的时候,会先观察它是否由一横组成,如果是一横的话那么就认为是水;而火则反之,只有火焰呈散开状且没有一丝余烬存在才能算是真正的火。古代的五行与现在的五行是有区别的。
除了上述所说的内容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可以证明古人的判断标准与现代不同,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水火不容”一词。众所周知,火和水虽然可以互相转化但却并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在古代人们就把这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元素合二为一,并且将其归为同一个系统之中称为“水火既济”,用来形容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而现在的人往往只看到了“水火不相容”这一点,却忽略了它的后半句“不相融则不相害”所表达的含义——火与水之间的界限虽然分明但并没有危害彼此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人对于五形的认识比现代人更加深刻准确一些吧! 所以纳音五行的准确性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