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五行属什么?
“物”,这个字的本义就是物质实体,即现代汉语里的物体概念(Object),英文是thing、matter等等。 《说文解字》解释的很详细了,这里只摘引部分关键语句: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谓万物。从二,持两头。”“二,地之二仪也。偶乎偶者也;偶极相垂而为偶,故曰二‘。象阴阳始相交形。凡二之属皆从二”。
可见“物”的构形很直观明了,表示两根绳子的交叠,代表阴阳两仪。这里的两根绳子可以代表两条线,也可以代表两个面,甚至可以理解为两个三角形等。总之,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符号,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 这根绳子的形态有两种可能,一是像甲骨文的“一”那样竖直或略微右倾,另一个则是像金文的“一”和繁体字的“口”那样稍向左倾。前者表示一根横条状的物质实体,后者则表示一个立方体形的物质实体。因此这两种形态分别衍生出了“牛”字和“土”字,也就是许慎说的“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车,故谓万物。从二,持两端也”。
至于“二”,则由上而下代表了天与地的两极,同时象征了阴与阳这两个对立统一的事物。这一点在许慎的注释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但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显然再合适不过。 在汉代之前的古汉字中是没有数字“三”的,因为上古时代以“一、二”为基数来计数,而“三”作为基数使用的时候通常指代的是数量词“多”,比如“参差”(参差不齐的意思)、“叁省吾身”中的“三省”等,都是表示多的意思而不是表示具体的三。所以如果要表达三个、三千这些意思的话就得用“三”来做量词了——这正好对应着《说文解字》中对“三”的解释是“物相杂,三字”“数,三也……三谓之品物”。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三”是个量词,专门用来计数“品物”。
既然有了“品”这个词,那么“物”就自然是“物”的两个极端情况之一——“一”为纯阴、“三”为纯阳之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四象的道理吧。 而“木、火、金、水”四个正阴或正阳的元素又构成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种。正所谓五行相生相克,故而世间万物皆出于此五行之间——这是从“物”的造字法看五行。 从汉字的结构来看,“五”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方块形,代表着“金”;而“行”则是一个由“彳”(双步行走之意)、“亍”组成的十字形,其中“彳”代表“火”,“亍”代表“木”——这样看来“五行”之名还真是名副其实呢!